中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根据公开数据,我国中小微企业注册登记数量在2024年末已超过6000万家,占我国注册登记企业总量的95%以上,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税收方面贡献占比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占比超过60%、科技创新成果贡献占比超过70%,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我国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机会,是我国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然而,具有资产轻、规模小、管理弱、风险高等显著特征的中小微企业始终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融资难题、发展难题。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与应用,构建以社会信用体系为评估基础的新型企业信用评估模型,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借助自身社会信用信息提升贷款的可获得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我国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传统贷款模式的局限性
(一)过度依赖财务数据与抵押物
传统贷款模式因高度依赖贷款申请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可供抵押的实物资产,严重阻碍中小微企业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申请企业的基础资质和企业信用时,通常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作为主要资信参考依据,同时要求企业提供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作为增信抵押物来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与回收。传统贷款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但也限制了轻资产运营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获取贷款,科技水平、研发能力、经营稳定性、社会形象、品牌声誉等企业“软信息”在传统贷款模式中未得到金融机构的充分重视。
(二)银企信息不对称增加风险评估难度
传统贷款模式的信用数据来源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征信系统的信贷记录,导致银企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测算,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为大型企业的两倍左右,加重了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高的企业标签。金融机构往往因缺乏其他有效的信息渠道,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贷款企业的必要信用信息数据,难以准确评估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从而导致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被评估为较高风险。金融机构也因中小微企业贷款的高信用风险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对冲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在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使得许多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增信抵押物和财务信息之外的有效证明而难以获得银行信用贷款,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基础
(一)国家相关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与推广应用,为社会信用体系在企业融资领域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表1 社会信用体系相关政策
表格信息来源:北国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二)地方实践
各级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引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推广应用的实践探索,部分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浙江省通过全面整合政务数据、市场数据和社会行为数据,为企业绘制“经营主体信用画像”,从而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企业提供了全面、准确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支持,浙江省“信用画像”模式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审核企业贷款申请的决策效率,也通过提供及时准确的信用信息数据提高贷款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而间接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上海市积极推进地方“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对接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本市大数据中心、本市信用平台等多维数据源,将税务、社保、公积金、进出口额、水电气费用等各类信息数据纳入综合服务平台共享范围,不断扩充社会信用信息“数据池”。同时,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深化合作,推进开展联合建模、平台全流程放贷国家试点,有效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可获得性,截至2025年6月,上海市“信易贷”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已累计注册用户超950万家,累计授信贷款金额高达1.45万亿元。湖北省则依托“鄂融通”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中小微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运行平台,通过整合涉企数据、政务数据、金融数据、市场化数据等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同时依靠财政增信和数据增信两手并举,让中小微企业依靠其自身商业价值获得信用贷款。国内先进地区社会信用体系的成功实践经验,为社会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质量推广和有效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省市样板。
三、社会信用体系核心赋能机制
(一)全景化的数据整合
社会信用体系通过整合多维度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实现了信用信息数据从碎片化到全景化的转变。一是整合政务数据,包括纳税、社保、司法等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合规情况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信息,是金融机构评估贷款企业信用的重要依据。企业纳税记录有效反映其经营状况和纳税诚信度,社保缴纳情况可以反映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及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司法数据则揭示了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等经营行为。二是整合市场数据,涵盖供应链、资源耗费、交易行为等信息,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生产情况、交易行为和商业信誉。三是整合社会行为数据,包含环保、舆情等信息,反映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形象和声誉,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信用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整合多维度社会信用信息数据,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为企业绘制出全景化的信用画像,为金融机构办理企业贷款等融资业务提供全面、准确的信用信息数据支持,从而消除银企间的信息壁垒,有效解决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多维数据模型的信用评价
社会信用体系采用了多维数据模型替代传统单维指标进行全面社会信用评价。一是引入动态评估机制,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企业的多维社会信用信息数据,与传统的静态财务报表相比,动态评估机制能够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信用风险变化,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二是多维数据模型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属性,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对于制造型企业,可以重点考察其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水电资源耗费等生产方面指标数据,对于服务型企业,则可以关注其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和社会声誉等服务方面指标数据。多维数据模型社会信用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及时、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三)主动预警的风险管控
社会信用体系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风险管控模式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警的转变。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接社会信用平台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贷款企业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监测包括企业法人信用记录异常、企业频繁关联交易或异常交易等异常数据,提醒金融机构关注企业的信用风险变化,及时发现贷款企业的潜在信用风险。主动预警风险管控模式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提前采取补救措施,降低贷款损失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资产的质量,从而降低贷款风险溢价,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社会信用体系的应用障碍和破局建议
(一)现存问题
尽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如下:
表2 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表格信息来源:北国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二)破局建议
为有效破解社会信用体系在推广和应用中的现实问题和实施障碍,需要从政策端、企业端、技术端等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解决。
一是政策端,需要加快数据安全、信息保护等配套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完善,明确信息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应用的规则和规范,确保企业相关敏感信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同时,从政策端完善信用数据的共享机制,打破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推动政务数据、市场数据和社会行为数据的全面整合和高效共享,通过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维数据互联互通,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社会信用信息支持。此外,仍需加强“信易贷”平台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先进地区“信易贷”模式宣传推广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积极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融资服务;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本地“信易贷”平台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加强“信易贷”平台宣传,提高企业在“信易贷”平台注册量与信用档案备案量,促进“信易贷”平台在贷款领域的应用。
二是企业端,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的社会信用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按时纳税、缴纳社保、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积极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提高自身社会信用评价,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透明度,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
三是技术端,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通过哈希加密算法、时间戳等技术手段,确保信用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实现信用信息数据“可用不可见”和隐私保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获取和应用企业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而不必担心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五、信用即资本的时代来临
在信用经济时代,信用即资本,企业的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只是产品、服务和资金,更需要一张动态的信用名片。良好的社会信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社会信用体系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优化信用评价机制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贷款提供更有力支持。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企业自身努力,社会信用体系将成为企业融资的“金钥匙”,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介绍
林圣圣
咨询师
长期专注研究营商环境与金融领域,从事政策研究、指标体系研究等重点工作,深度参与《北京市营商环境监测评价》《中关村国际“十五五”发展规划》等重点项目。
编辑:张 华
审核:孙 磊